嘉兴地域

秦始皇三十七年(公元前210年)改长水县为由拳县。“秦始皇恶其势王,令囚徒十余万人城污其地,表以恶名,改曰囚卷,亦曰由拳也。”《宏治志》说,余杭有由拳山,以由拳山人隐此得名。三国吴孙权黄龙三年(公元231年)”由拳野稻自生”被视为祥瑞之兆,改由拳为禾兴县。次年改年号为嘉禾。嘉兴市简称禾,亦源于此。赤乌五年(242年)春正月,立和为太子,因避太子“和”宇讳,改为嘉兴县。

五代晋天福三年(938年)于嘉兴置秀州,为嘉兴建州之始。秀州以秀水为名。秀水一名绣水。相传天晴时常现五色,故名。北宋政和七年(1117年)赐名亮禾郡。明宣德四年(1429年)析嘉兴县西北置秀水县。民国初并嘉兴、秀水为嘉禾县。1914年因与湖南省嘉禾县重名,恢复嘉兴县名。1949年设嘉兴市,1958年撤销,1979年复置。1981年撤销嘉兴县,并入嘉兴市。1983年升为省辖市,设立城区(1993年10月更名为秀城区,2005年更名为南湖区)和郊区(1999年6月更名为秀洲区)。

兴起与发展

新石器时代,嘉兴是马家滨文化的发祥地;距今7000年前,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。春秋时,地名为长水,又称槜李,吴越两国在此角逐;战国时,被划为楚境。秦置由拳县、海盐县,属会稽郡。两汉时,煮海为盐,屯田为粮。三国时,吴国雄踞江东,划由拳县南境、海盐县西境置盐官县。吴黄龙三年(231年)“由拳野稻自生”,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,改由拳为禾兴;赤乌五年(242年)改称嘉兴。两晋、南北朝时,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。隋朝开凿江南运河(即杭州经嘉兴到镇江的大运河),给嘉兴带来灌溉舟揖之利。唐玄宗天宝十年(751年),划嘉兴县东境及海盐、昆山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。唐代,嘉兴屯田27处,已成为中国东南的重要产粮区。五代十国时,吴越国在嘉兴置开元府,嘉兴从苏州分离出去,领嘉兴、海盐、华亭3县;是嘉兴县首次设州府级政权。后晋高祖天福五年(940年),因吴越王钱元瓘之奏靖,在嘉兴置秀州,领嘉兴、海盐、华亭、崇德4县。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;南宋宁宗庆元元年(1195年)升郡为府,后改嘉兴郡。元世祖至元十三年(1276年),改嘉兴郡为嘉兴府安抚司,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。宋元时,嘉兴经济较发达,被称为“百工技艺与苏杭等”;乍浦、澉浦、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,海运兴隆。明代宣德四年(1429年),划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,划东北境为嘉善县;划海盐县置平湖县;划崇德县置桐乡县,嘉兴府下辖7县,称一府七县。此后的四五百年间,嘉兴府县的体制基本未变动。这一时期内,在农业与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,商品经济日趋繁荣,棉布丝绸行销南北,远至海外。嘉兴王江泾镇的丝绸有“衣被天下”的美誉;嘉善有“收不完的魏塘纱”谚语;桐乡濮院镇的丝绸以“日产万匹”名闻遐迩。据明代弘治年间的《嘉兴府志》记载:“嘉兴为浙西大府”,“江东一都会也”。明末清初时,清年攻破嘉兴后,进行了屠杀,致使损失惨重,不复当年繁华。中期时,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整顿和改革,并多次对杭州湾沿岸的海塘进行修筑,嘉兴的社会经济才逐渐好转,市镇也恢复了繁荣。清咸丰十年(1860年),太平军攻克嘉兴,建听王府,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。中期后,由于受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,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又日渐衰落与凋敝。 1911年11月7日,辛亥革命光复嘉兴,成立嘉兴军政府。民国初,废府存县,改称嘉禾县,后复称嘉兴县。1921年8月初,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嘉兴南湖的一艘船上召开,宣布中国共产党成立。 1949年5月7日,嘉兴解放,分设嘉兴市与嘉兴县。1983年8月,撤嘉兴地区行政公署,分设嘉兴市、湖州市;嘉兴市设城区与郊区,下辖嘉善、平湖、桐乡、海宁、海盐5县。1985年1月,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、桐乡、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;至1988年,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。1993年11月,嘉兴城区更名为秀城区;1999年6月21日,郊区更名为秀州区;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。

主要产业